媒体中心
虽然距离冬天采暖季用气高峰还有一段时间,但我国天然气市场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记者获悉,8月10日,中石油向陕蒙地区液化天然气(LNG)工厂直供的管道气已开始执行新的气价政策——计划内供气价格上调0.2元/方至2.08元/方,超出部分执行3元/方。据接近陕西LNG工厂人士测算,按此加价政策,不算抵扣与折旧,LNG出厂成本约为3850元/吨。“这比往年同期高出约1000元/吨。如果执行3元/方的气价,LNG工厂的生产成本更将增加到4760元/吨—5032元/吨。” 响应上游涨价,8月11日开始,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多地LNG工厂出厂价格进入上行通道。有市场机构统计信息显示,连日来,日均出厂价格涨幅在50—200元/吨,部分地区LNG出厂价已接近去年采暖季前期价格水平。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气源供应形势紧张的当下,限气之余,注定又是一个涨价季。 “量紧价涨”态势延续
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受气源紧张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有半数LNG工厂处于停产状态,且年内开工无望。由于上游气源限气较为频繁,在运LNG工厂也已较长时间处于半产状况。
“今年国内LNG市场供应量预计将比去年下降15%左右,降至约850万吨,约合120亿立方米,在全年表观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将由去年的不到6%进一步下滑至4%多一点。”卓创分析师刘广彬说。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从媒体日前爆出的中石油冬季供气“涨价”方案看,今年冬季,中石油更加细分了天然气供应合同的资源构成,合同量与额外气量、均衡量与调峰量、管制气源与非管制气源、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等多种专业名词“堆砌”其中。
根据方案,今年冬季中石油基本执行“居民用气保量不涨价,均衡量中的管制气限价保量、非管制气高价保量,调峰气量则保量不保价或者高价保量,以及额外气量不保量也不保价”的原则,其中,部分气源价格计划上浮幅度高达40%或执行交易中心对应价格。
记者多渠道了解到,目前,各地与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的今年冬季用气协议已基本完成。但由于今年以来国内天然气供应一直吃紧,对于中石油上述价格新政中的涨价幅度,各地已经无暇顾及,在冬季用气协议谈判中纷纷“只要量、不谈价”。
“因为资源比较紧张,所以我们现在只要量,根本不谈价。即便如此,我们省今年全年的合同量还比去年下降了。”有地方省级能源局人士对记者说。
谈及具体涨价幅度,该人士直言,“没办法测算。只有中石油知道合同里的气量均衡量与调峰量各是多少,他们并不告知我们。到最后结算时,他们要多少钱,我们就得给多少钱。”
“我们的气价应该是合同内冬季非居民用气上浮20%,额外气量在上海或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挂牌。”有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北方分公司人士对记者说,“总体来看,今年的气量非常紧,我们负责的京、津、冀、晋、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市场今年的合同气量比去年只增加了25亿方。”
另有中石油天然气销售东部分公司人士也告诉记者,“实际合同约定的涨价幅度不像有的媒体披露的那么高,但今年冬季的气源量增加确实很有限。”
国际气源长期供过于求
在国家强调要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当下,伴随着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与“煤改气”作为各地“硬任务”的推进,“到2020年甚至2021年国内天然气供应将持续紧张”已成业内共识。
从需求层面看,在北京世创油气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红看来,中国每年的天然气消费增量控制在200亿—250亿方应是最佳方案,目标容易实现,且保供系统调剂余缺难度适中。
但根据生态环境部年初部署的清洁取暖任务,今年我国北方地区仍将完成约300万户居民“煤改气”,加上因此带动的工业“煤改气”,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已达到近200亿方。“我们预计,2018年全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将与2017年基本持平,表观消费总量可达到约2750亿方,增量在350亿方左右。”杨建红对记者说。
他进一步指出,接下来在2019、2020年,虽然“煤改气”采暖用气增速会大幅放缓,但工业“煤改气”上行空间依然很大,发电用气增量也将很可观,“保守估计我国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量仍将达到250亿方以上,且超过300亿方将是大概率事件。”
从供应层面看,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天然气资源将处于供需宽松状态。
“国际剩余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在180万亿方以上,非常规资源量是常规的2倍左右,二者加起来可满足全球100年的需求。且当前世界天然气三大市场中的北美市场已经全面过剩,欧洲市场正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只有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太市场真正需要天然气。基于这个判断,我认为,长期来讲,世界天然气资源量是过剩的。”杨建红说。对此,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表示认同,并进一步认为:“到2030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按5500亿方计,3000亿方的增量也是可以满足的。”
那么,全球供需宽松,为何国内却会出现供应紧张?在杨建红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国产气增量相对稳定,进口气又受基础设施制约,短期难扩容。
就国内天然气生产而言,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年产量可达到1700亿—1800亿方。届时,需求量按3300亿方计,则需要进口约1500亿—1600亿方。
但据了解,近期除今年已投产的中石化天津、中海油深圳迭福与新奥舟山三个接收站外,到2020年前不会再有新建接收站投产;进口管道气也只有中俄东线的北线部分管道预计2019年底投产。“所以,提升进口天然气增量只能在现有进口基础上达产或扩产。”徐博说。
据国内进口LNG主要资源供应方——中海油相关贸易人士介绍,预计到2020年,国内进口LNG增量空间约有4000万吨,约合560亿方气。
另外有市场消息显示,由于近期国际现货LNG价格大幅上涨,为避免被国际卖家高价“绑架”,中海油已经停止采购现货。
有业内专家预计,未来,我国国产气有望年增100亿方,管道气中亚进口年增40亿—50亿方、俄罗斯进口年增40亿—50亿方,国内天然气供需紧张局面得到大幅缓解也是可期的。
供应安全标准体系亟待建立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季大概率天然气供需紧张局势,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围绕产供销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但在徐博看来,像去年那样的国产LNG价格疯涨现象,今年亦不可能完全避免,交易中心成交的气价大幅上涨也极有可能。他同时指出,“10年前就有北方地区愿意承担5元/方的气价,这说明用户短期承受能力还是很强的。国产LNG的量毕竟很小,按中石油今年的价格新政,涨幅较高的非管制气量占比也仅在15%左右,从这个角度讲,市场心态还应该回归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采暖季北方地区用气量上升实属正常。但仍有一系列重要问题需要科学评价:何为天然气供应紧张?是何种程度的紧张,相应需要启动怎样的应急预案?各方要承担怎样的储备调峰义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何种程度,既能保证安全供应又不致增加用气成本?……要回答这些问题,供应安全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关键,而这正是我国目前缺乏的。
“没有供应安全标准,保供就很难衡量,不能简单将供应安全的责任推给市场主体的任何一方。”徐博说,“立法必须先行。”
据徐博介绍,2010年以来,我国能源主管部门虽然在多项天然气发展 “指导意见”、“规划”中谈及供应安全,但这些文件并无法律约束力。
“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供应安全责任又涉及民生,没有法律法规约束谁会主动担当?参考国际经验,要建立供应安全的标准体系,就必须出台《能源法》或专门的《天然气法》、《储气法令》,明确规定各相关方义务。鉴于立法需要较长时间,建议尽早以国务院‘天然气供应安全条例’形式先行颁布实施。”徐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