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打着统购统销的名义,“加个表”就坐地收钱。近日,记者在广西等地调查期间了解到,投资两百亿元的西气东输广西项目,经历了中石油陶玉春案件后,又遭遇了地方“肠梗塞”。本报记者独家获悉,中石油集团就广西天然气项目遭遇的困境已向国家发改委汇报,并在今年10月17日致函广西自治区政府。
中石油集团在向国家发改委的汇报中强烈呼吁:“国家天然气主干管网可以实现供气区域,省管网不得以统购统销名义,增设供气环节,提高供气成本。对于目前省管网没有实质性投入或用户不需要提供输配服务的加价,要予以取消。”
中石油集团为广西天然气输送投资两百亿元遭遇“肠梗塞”之时,地方管网公司“加价”带来的后果也让众多管道燃气企业和下游用气企业苦不堪言。
拦路虎
“我们反映了很多次了,能够怎么办呢?投资了几千万元,本来想能够大展拳脚,但是现在一期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11月9日,广西嘉和中油国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和中油”)樊总经理对记者说:“我们现在都在考虑退出管道燃气了!”
嘉和中油在南宁的母站距离中石油投资建设的南宁输配气站有800多米。这800多米的管道是由嘉和中油自己投资建设,然而从中石油母站到嘉和中油母站却有一道绕不开的关口:广西广投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管网”)投资建设的天然气分输站(亦被称为计量调压站)。
今年9月以来,记者前往广西南宁、百色等地调查,发现一个奇怪的“寄居蟹现象”:广西中石油南宁输气站、百色输气站、桂林输气站等站点,都挨着广西管网建设分输站。
记者在广西管网南宁分输站了解到,从南宁分输站里出来的气,通过嘉和中油铺设的管道输送到了嘉和中油公司母站,每方气加价0.36元。
嘉和中油的樊总经理说,民用是加价0.36元/方,工业是加价0.46元/方,近期反映多次后,才把工业气加价调整到0.36元/方。按照嘉和中油拥有的四台压缩机的生产能力,一天可以实现20万方气向下游客户输送。如果按照设计产能每天20万方,每方气加价0.36元,嘉和中油将会给广西管网公司付出2800万元左右的费用。
而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四塘镇社马村的广西管网百色分输站,与管网南宁分输站设置也基本一致,其与中石油百色输气站也只有一墙之隔。
广西百色新能的张总对记者说,百色新能建成与广西管网分输站建成时间几乎同步,但是百色新能过审批比广西管网百色分输站还早一些。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广西管网在此处也只是依托于中石油百色输气站建设了一个计量调剂站(投入建设了调压设备和计量表等)。相关人士透露,广西管网在此处没有管道铺设,而是相关管道燃气终端公司投资修建管道,对接上广西管网百色分输站的出口。而在现场,记者也从工作人员了解到,目前广西管网百色分输站工作人员也与中石油人员在一起上班。
记者前往位于广西青秀区财富国际广场的广西管网公司采访及后续电话采访中,并未能够获悉广西管网场站建设的成本。但是,当地能源行业人士表示,投资不大,广西管网百色分输站由于土地是租用中石油的,其设备和建设成本如果透明公开市场化运作最多在200万元左右就可以拿下来。即使按照两百万元投资计算,如果百色分输站一年实现输气一个亿,全部按照工业用气加价0.36元来计算,一年就能够有3600万元的回报。
“加了个表,再设个水龙头”放出来之后,樊总所在的公司和其他公司拿到手的气价就变成了2.27元(中石油在广西给嘉和中油等终端燃气企业交气价格是1.91元,广西管网再加价0.36元)。对于下游工业企业而言,几毛钱的上浮影响极大。广西百色市一位工业企业人士表示,现在氧化铝能够接受的价格在2.1元左右,价格太高了,很难接受。而且,一些初级工矿企业难以接受较高的天然气价格,继续沿用污染较重的煤炭。广西百色市做过测算,百色市的工矿企业具有15亿用气需求,但是其中十二亿用气需求都是初级工矿企业,对于天然气价格敏感。
面对高企的天然气价格,樊总所在嘉和中油也难以打开局面,其天然气母站只在设计产能百分之十的基础上艰难运营。他说,冬季用气量会大一些,但是平均折算下来,只有两万方一天,投资回报根本没法谈。
200亿投资吃不饱
嘉和中油、百色新能等企业遭遇“拦路虎”之时,中石油高达200亿元的投资也面临着困境。
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广西代表处副总经理赵黎对本报记者说:“中石油已经在广西完成了天然气管道骨干网络建设,总里程达到了2066公里,总投资约200亿元,但是现在由于加价等因素,制约了广西当地天然气发展,对于中石油来说巨大的投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对于广西当地来说,也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了解,中国石油在广西一共建设了西气东输二线、中缅管道广西段两条干线和苍梧-贺州、南宁-百色等七条支线,管道覆盖了12个地级市、18个县市。
函件中还提到,近年来中石油向广西逐年增加供气,但是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石油表示,中石油为广西天然气用户供气,主要是通过广西管网公司按照统购统销模式买断后卖给用户,出现了种种问题。中石油指出,与直接供气给用户相比,管网公司存在增加了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导致向用户供气成本偏高,影响了用户天然气消费量。中石油在函件中提出,这种“统购统销”模式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明显不符合,存在合规性风险。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以来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建立用户自主选择资源和供气路线的机制,用户可自主选择资源方和供气路径,减少供气层级,降低用气成本”,以及“天然气主干管网可以实现供气区域,不得以统购统销等名义,增设供气环节,提高供气成本”。今年10月23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明确提出限制地方政府采取有利部分行业或企业的垄断性政策及其他市场干预措施。
然而,正如中石油致函广西自治区的函件中显示,“统购统销”加价正在影响着天然气行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西、广东、江西等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加价模式。目前,广西管网加价0.36元/方、江西省管网代输费0.35元/方、广东省管网代输费0.24/方。接近中石油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家在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建设上的投资高达数千亿元,巨大的投资却遭遇到了加价带来的“肠梗塞”。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石油也承受着巨大投资无法发挥效用的压力。中石油向国家发改委进行汇报时明确提出,中石油增加天然气资源供应,加快重点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天然气市场开发,推进管网公平开放和天然气市场交易;同时,积极发展直供直销用户,降低企业用户用气成本,但这些工作与部分省管网“统买统卖”或“统一代输”运营模式产生矛盾。
中石油表示,尽管国家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在部分省份正在制定或已经下发的加快省内天然气利用文件中,再次强调要通过省管网“统买统卖”或“统一代输”。
神秘的广西管网公司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石油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三点建议:建立落实用户自主选择资源和供气路径的机制。国家天然气主干管网可以实现供气区域,省管网不得以统购统销名义,增设供气环节,提高供气成本。对于目前省管网没有实质性投入或用户不需要提供输配服务的加价,要予以取消;省级天然气主干管网由省能源主管部门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有步骤、分阶段推进省管网建设。
中石油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三点建议之外,也向广西自治区提出了“双选”及供气企业不得以“统购统销”名义增加供气环节和提高供气成本。
然而,本报记者在广西调查期间却了解到,当地依然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进一步加大“统购统销”的力度。本报记者获悉,今年8月底在广西自治区领导主持下,广西自治区发改委、物价局等部门参加,听取了广西投资集团的情况汇报。其中,广西投资集团提出了“全区一张网、同网同价”的意见。
截止到记者发稿时止,记者与广西自治区相关领导以及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能源局领导进行了联系,并多次前往自治区发改委及自治区能源局办公室,然而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均未对实质性问题进行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具体实施“统购统销”加价的广西管网,历史也颇有背景。
2011年4月2日,广西自治区发改委以桂发改能源(2011)258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广西天然气支线管道和各市天然气专供管道建设及城市燃气业务等若干问题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提到中石油同意将国家“十二五”分配给广西的天然气供气量23亿立方米提高到50亿立方米以上,而广西自治区也同意将广西区内天然气分销经营权特许给广西中石油昆仑天然气有限公司。
工商档案显示,广西中石油昆仑天然气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5日。这意味着,广西自治区文件下发之时,广西中石油昆仑天然气有限公司尚未正式注册成立。这家还未降生就获得了特许经营权的公司,由昆仑利用、广西投资集团、瑞川新能三方投资组建,总注册资本为40000万元。然而,2012年陶玉春落马,昆仑利用被“合并”到兄弟公司。其后,中石油案件发酵,广西中石油昆仑天然气有限公司从投资人到名称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目前,该公司已经更名为现在的广西广投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股东也从三家变更为广西投资集团和瑞川新能,中石油的身影由此消失。根据天眼查提供的工商档案资料显示,广西投资集团出资30200万元,瑞川新能(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出资9800万元,股份占比分别为75.5%和24.5%。
工商资料显示,广西管网经营范围包括天然气管道建设、输送及相关技术服务,天然气销售核定的经营类别等。根据广西投资集团官网上的消息,广西管网自2013年1月19日投产,目前,公司已投产运行的场站有南宁分输站等13座场站,日输气量为100万方左右。
记者与广西管网联系未能获得进一步情况,但从接近广西管网公司的人士处了解到,2017年广西管网在全区的销售量会达到4个亿气量。按照这一数据简单计算,今年广西管网收取的“过路费”或达到1.5亿元。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罗仲伟表示,广西出现的天然气加价情况会产生一些不利后果:一是地方视野短浅,只顾眼前蝇头小利,实际从长远来看将得不偿失,一旦有替代选择,下游用气企业会立即抛弃;二是诚信丧失,外来投资会三思而行;三是本地的用气企业也不堪重负,本就不高的竞争力继续下降。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