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hina · Beijing | 中国 · 北京

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媒体中心

全球能源市场“中国身影”愈发清晰
来源:本站    时间:2018-02-28    浏览:1165

      全球的能源体系正在发生着明显的转变。国际能源署(IEA)在其《2017世界能源展望》中提出了当前正在发生的四大能源变化趋势:清洁能源技术快速发展,成本不断下降;能源持续电气化;中国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提高,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提高;美国的页岩气和致密油发展韧性强。其中,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的转变成为其详细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

      事实上,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煤炭、石油、天然气到可再生能源,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各类能源的消费数量和结构也发生了转变,进而对全球能源体系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引领清洁能源发展

      英国石油公司(BP)在其2018年度能源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到2040年,全球GDP产出将翻一番,这主要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以及超过25亿人脱离低收入困境。更重要的是,这种日益增长的繁荣推动了全球能源需求,不过能源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被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所抵消,在未来的25年中,能源需求仅将增长三分之一。其中,能源消费的增长大多集中在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将占据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一半。而可再生能源也将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类型,到2040年,全球能源结构组合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具体到中国方面,BP在其2017年度能源展望报告中就曾预测,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占比将从2015年的64%下降至2035年的42%,而天然气的比重将增长至11%,而石油的比重则将由18%略升至20%。而在今年的报告中,BP继续指出,工业组成类型结构的变化与“煤转气”的转变相伴而生,尤其是在中国,到2040年,在工业能源提供源中煤炭的贡献将由目前的三分之一减少至不到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理雾霾、保护环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多种目标的推动下,当前中国正经历着能源结构转型。与此同时,能源需求增长的减缓以及向更低二氧化碳排放能源的转变,将令中国二氧化碳排量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最重要来源。随着中国转向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其能源需求也需要发生相应改变。IEA认为,中国的政策选择将会在决定全球发展趋势中发挥巨大作用,并将激发更快的清洁能源转型。此外,中国正在进入发展新阶段,能源政策更加注重电力、天然气和更加清洁高效的数字化技术。美国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分析师尼尔·贝弗里奇预测称,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已经进入新的“黄金期”。IEA的经济学家预计,到2022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400亿立方米,进口量也将从2016年的700亿立方米增加到1400亿立方米。

原油市场新突破

      尽管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如破竹,但人类距离完全摆脱原油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国际原油市场的风起云涌依然是投资人关注的焦点。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非OPEC产油国之间的减产协议仍在执行之中。OPEC秘书长巴尔金都日前表示,今年1月减产协议执行率创下历史新高,预计今年原油库存将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对路透社表示,OPEC和非OPEC产油国将在6月的会议上讨论将合作延长更久的时间,以避免给市场造成重大冲击。

      然而,OPEC的“如意算盘”正在经受着美国页岩油产量不断增加的挑战。IEA表示,以美国为代表的来自非OPEC国家产油量的迅速增加,或将在今年超越需求增加,进而推高全球原油库存水平。巴克莱预计,2018年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为60美元/桶,而纽约原油期货均价为55美元/桶,而受到库存再次上升风险的影响,油价或将在下半年有所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中国却一直未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国际化原油期货。不过,近期中国在这一领域迎来了突破。证监会已经宣布,原油期货将于2018年3月26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有观点指出,“中国版”原油期货的推出,是我国走向全面开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合适的风险规避工具。

      更重要的是,此次推出的原油期货将以人民币计价,这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此外,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曾撰文表示,单一的石油美元计价体系已逐渐暴露出缺陷,而构建多元化的石油计价结算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程实表示,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并非取代石油美元体系、争夺货币霸权,而是与石油美元、石油欧元等多元体系共存,消除单一货币的垄断地位,为全球石油贸易提供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计价和结算基准。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www.chinalng.cc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