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提高LNG(液化天然气)储力,突破口在哪?
来源:本站 时间:2018-03-09 浏览:1159
当前,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2017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约为2300亿立方米,其中1400亿立方米是国内生产的,其余900多亿立方米是进口的,对外依存度约为40%。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实际上,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不局限在能否保证自给自足,更在于国家是否具备强大的石油天然气储备能力(尤其在战争时期),以及如何保障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
进口气成常态
LNG发挥大作用
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未来将超过50%,而且将成为一个常态。
分开来看气源,从国内天然气产量来讲,如果深海天然气(包括可燃冰)、陆上的页岩气开采没有重大突破,仅从常规天然气的生产来看,国内产量很难有大幅度的增加。
在进口管道气方面,我国已建、在建和规划新建7条陆路进口天然气管道,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中亚天然气管道B线、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中缅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等,总进口能力约为1650亿立方米/年。其中,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计划于2020年后投产;中亚D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开工仪式于2014年9月在塔吉克斯坦举行,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
在进口LNG方面,2017年我国进口LNG第一次超过了进口管道气,前者与后者比例大概是51∶49。最近几年,在LNG贸易中,短期合同尤其现货比较活跃。从供给基本面看,全球LNG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国内正在建设大量接收站,可以肯定LNG进口会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围填海管控严
接收站项目或搁置
2017年以来,国家在围填海管控方面陆续出台了政策,这对新规划建设的岸基LNG接收站项目会有较大的影响。
2017年底,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指导围填海工程设计以及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为设计院在承担类似设计工作时提供技术指南。
根据《指南》,2018年年度围填海指标主要用于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的重大建设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国防项目,这些项目必须上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同时,2018年1月17日,国家海洋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首批海洋督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并且发布了史上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具体来看,违法且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围海,分期分批,一律拆除;非法设置且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排污口,分期分批,一律关闭;围填海形成的、长期闲置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归国有;审批监管不作为、乱作为,一律问责;对批而未填且不符合现行用海政策的围填海项目,一律停止;通过围填海进行商业地产开发的,一律禁止;非涉及国计民生的建设项目填海,一律不批;渤海海域的围填海,一律禁止;围填海审批权,一律不得下放;年度围填海计划指标,一律不再分省下达;坚持“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强化生态修复;以海岸带规划为引导,强化项目用海需求审查;加大审核督察力度,强化围填海日常监管。
上述措施之严格,管控力度之大,使很多筹建的沿海LNG接收站项目前景堪忧,项目核准变得极其困难。
沿海LNG接收站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从全国范围看LNG接收站布局不均衡,华南地区比较集中尤其在广东,在北方环渤海区域比较缺乏;第二,岸站建设投资大,审批困难(从规划到运营需要8~10年);第三,LNG接收站基本要填海,对优质海岸线资源依赖性比较大;第四,分销能力较弱,很多接收站不具备反输能力;第五,南北调峰的能力较弱。
LNG储备突破口
浮式装备迎来机遇
既然LNG进口会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接收站建设又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那么提高LNG储备能力突破点在哪?
笔者认为,从LNG产业链来看,中游储运非常有前景。主要包括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储存装置(FSU)、趸船、海上过驳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FSRU。
作为海上天然气终端,FSRU包含储存及再气化两大功能,将储存的LNG加压气化后,输送到管网中,再输送到发电厂或作为燃料气给最终用户。从而代替陆地接收站,并且一定程度上担当运输角色。
相对于陆地接收站,FSRU具备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建设陆地接收站需要8~10年,建造FS?RU则仅仅需要2年左右,LNG运输船改装投资约为1.5亿~2亿美元,可灵活布置。
FSRU适用于以下市场:需要快速实现供气或短期供气市场;基础设施较差,建设陆地接收站难度较大的地方;需要季节性调峰的市场;水上液态分销市场(LNG支线运输船补给、LNG罐箱充装);离岸岛屿供能市场。
FSRU最近几年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已经服役的20多艘FS?RU,多数分布在中东、美国巴西和印尼。中海油气电集团在天津也引入了FSRU,以缓解该区域能源紧张趋势。相信随着政府对环境的愈发重视,中国引进FSRU项目将会越来越多。(作者:盛苏建
系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
转自:中国化工报
www.chinal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