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hina · Beijing | 中国 · 北京

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媒体中心

补齐天然气储备的最后一块拼图
来源:本站    时间:2018-03-28    浏览:1050

      2017年的气荒“如约而至”,类似的情形已不止一次出现,只不过这次比以往更加严峻。天然气供应紧张连带的是价格波动,国内液化天然气(LNG)价格如坐过山车,一度冲到了12000元/吨高位。

      气荒虽然主要由需求侧引起,但也暴露出了供给侧的诸多问题。中亚气量减供在供暖季开始后成为天然气紧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中亚管线冬季日供量约1.3亿立方米,减供后已不足1亿立方米。而中亚管道ABC三线的天然气进口总量占据中国进口管道天然气总量的90%以上,这种情形将一直维持到中俄东西伯利亚管道正式投产的2020年。中亚管线的各种不靠谱,不管是出于供给国天然气优质、低价产能不足的客观反映,还是出于待价而沽的商业行为,抑或是契约精神的缺失,总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很难要求中亚国家主动履行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义务。

      在管道气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下,LNG发挥了十分显著的调峰作用。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2300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达到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40%。其中,LNG进口量第一次超过了管道气进口量。尤其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通过进口LNG保供的意义凸显。

      从发展趋势看,国内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幅度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很难赶上消费量增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增大,保障天然气供给和储备能力,应该被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而在进口天然气增量中,LNG增量将超过管道气,这是全球范围内LNG资源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所决定的。从全球供应链看,随着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新建液化工厂陆续投产,预计至2020年,全球液化项目产能将达到近4亿吨,LNG供过于求局面依然维持,这将有利于中国获得更多的LNG资源。国际间LNG贸易日趋活跃,长协、中短协及现货资源充足,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让LNG价格具备了较大竞争力;加之灵活的运输组织模式、国内LNG接收转运设施的逐步完善,LNG进口将在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岸基接收站建设将受到限制

      中国LNG进口项目于1995年正式启动,当时的国家计委委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进行东南沿海LNG引进规划研究。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沿海建立23个LNG接收终端。直到2006年6月,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第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规模化进口LNG的时代到来。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不含台湾、香港地区)沿海已有18个LNG接收站在运营,接收能力接近6000万吨。竣工验收和在建LNG接收站项目8个,核准申请及策划筹建项目数十个。预计2020年接收能力将达到7000万吨。

      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LNG接收项目大都分布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海南、江苏、山东、天津、辽宁等地,主要为岸基接收站。岸基接收站接收体量大,对稳定沿海地区的天然气供应、拉动国内天然气消费需求至关重要,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前,国内岸基LNG接收站布局并不均衡,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尚未形成,华南地区比较集中,一些地方存在重复投资、资源过剩问题,而环渤海地区相对缺乏。

      岸基接收站投资大,审批困难,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建成投运,时间跨度通常为5~8年,甚至更久;而且需要占用较多的岸线资源,对优质岸线资源依赖性较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国家围填海管控措施出台,会波及到国内众多正在核准申请及策划筹建的LNG接收站项目。             2017年3月31日,国家海洋局颁布《海岸线的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全面构筑岸线利用的生态红线,强化生态“安检”。1月17日,国家海洋局又发布“史上最严”的围填海管控措施。这些措施对正在核准和筹建的LNG接收站项目的影响程度目前还无法做出定量评估,但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很难拿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路条”和开工许可。

      对于天然气保供形势严峻,同时LNG接收站资源尚有较大缺口的环渤海地区来讲,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将步履艰难?

      其实,中国可以有另外的选择。解决LNG储备、供应能力的途径不止一种,储运利用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近年来在国际上比较“热”的、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浮式LNG储运利用装置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对陆地资源的压迫性使用和向海洋要土地的冲动,已经使中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与此同时,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海洋却常常为人所忽略。解决中国LNG储备、供应能力问题的途径不能局限在陆域,对中国这样的海洋大国,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解决LNG储备能力缺口,将是一种务实和科学的选择。

浮式终端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利用海洋资源增加LNG接收、储运能力,需要浮式LNG接收利用终端,比如LNG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LNG浮式储存装置(FSU)以及LNG浮式发电船等等。浮式LNG接收利用终端广泛集成了成熟可靠的海洋工程、储罐、气化、装卸船等技术,能够较好地兼顾保护海洋岸线生态环境、扩大LNG供应等各方面需求。以FSRU为例,这种装置系泊在海上,由LNG运输船向其输送LNG,在海上完成再气化过程后,通过海底管道向岸上的用气设施供气,占用的陆地资源极少。

      全球第一个浮式LNG接收站于2005年在美国投运,经过十多年发展,浮式接收利用终端已经日趋成熟。据研究机构伍德麦肯兹预测,截至2018年全球将至少有30个FSRU项目投产。

      较之岸基LNG接收站,浮式接收利用终端具有明显特点:其一,它不需要占用陆域资源、不需要建设码头,也没有航道、港池开挖及疏浚,对环境的冲击和影响较小,特别适合于环境敏感地区和港口拥挤区域;其二,简化了土地征用及政府审批手续,建设周期明显缩短;其三,方便选址和搬迁,可采用灵活的租赁或承包经营方式,在调峰灵活性和减少投资成本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模式,浮式LNG接收利用终端最近几年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美国、海湾国家等都有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中国第一座浮式LNG接收利用终端是中国海油天津浮式LNG接收站项目,2014年实现供气,为改善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在去年冬天保供战役中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浮式LNG储运项目的卓越表现。可惜的是,待陆域储罐和气化装置建成后,天津浮式项目将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令人欣喜的的一面是,国内在不断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突破和创新,相关技术储备和装备制造能力已经具备了产业化应用条件。

      气荒暴露了国内天然气储备和调峰能力的严重不足,这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充分考虑进口管道气保供的不确定性,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预案,未来应立足于多元化模式增强天然气储备能力。其中,加大海上LNG进口和储备能力建设,应着重在浮式LNG接收利用终端上寻找突破口,因事、因地、因宜大力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围填海管控措施的逐步落地,浮式LNG接收利用终端将在中国沿海迎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浮式装置能够达到千万吨级的LNG接收能力,那么进口管道气和岸基LNG接收站的压力将迎刃而解,破题或在于此,浮式LNG储运利用装置将成为提高中国天然气储备能力的最后一块拼图。

(文章来源:能源评论)

www.chinalng.cc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