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2017年冬季的天然气“气荒”问题,在今后的供暖季或将无法重演。
公开报道显示,国家发改委近日就储气能力建设发布征求意见稿,对上游气源企业、城市燃气企业等提出储气要求,并督促各省(区、市)政府力争在2019年供暖季前,形成不低于保障本区域全年日均3天需求量的应急调峰能力。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上述文件落地,上游液厂会提高自身的储气能力,部分液厂的库容应该会有扩容建设,储气调峰建设市场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还表示,上述文件是发改委发给主要利益相关方征求意见的通知,预计之后会公布相关目标。各省市如何达标还将取决于地质条件、资金、规划等多个方面。
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快速
这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征求意见稿名为《加快储气能力建设责任书》,意见稿要求2020年底前,上游气源企业要形成不低于年合同销量10%的储气能力;城市燃气企业和不可中断大用户则要形成不低于年用气量5%的应急储气能力。
卓创资讯分析师国建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国家对储气库、储气调峰特别重视,与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有直接关系。
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攀升至23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增量超过340亿立方米,刷新了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历史纪录。另据多家分析机构预计,2018年我国天然气供应预期增量大概在300亿~320亿立方米。
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季节性特点,因此,储气调峰是天然气安全有效供应不可或缺的环节,调峰能力也是天然气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动天然气开发利用,储气调峰能力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中石化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储气库规模达到100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长了45亿立方米,调峰能力约占全年消费总量的4.1%,但是从国际看,目前北美和欧洲天然气利用程度较高的国家,储气库调峰能力占年消费量的20%,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0%。由此可见,我国在储气调峰能力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就曾表示,我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稳步推进储、供气能力和管网建设。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委去年发布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已提出,支持承担储气调峰责任的企业自建、合建、租赁储气设施,鼓励企业从第三方购买储气调峰服务,放开储气地质构造的使用权,鼓励各方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2018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有序推进天然气利用,推动建立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加快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全力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天然气储备调峰体系。有序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气调峰电站。
储气库建设面临挑战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尝试地下储气库建设,1999年建成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调峰储气库——天津大港大张坨地下储气库。
中石化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与欧美和俄罗斯相比,我国的储气库建设起步晚,并且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受硬件设施限制,中国的地质条件整体构造环境复杂,很难找到优质的浅层枯竭气田作为建库载体,含水层条件也劣于欧美;另一方面,中国的优质、大型建库资源主要位于东北、西南和西北,离消费区较远,且相关的管道系统尚不完善,即使建了地下储气库也很难发挥调峰作用。”该人士说。
他还表示,其次是相关政策措施缺乏可执行性规定,虽然已出台了一系列与储气库相关的政策措施,但不够明确,未对储气库融资、价格调节和运营补贴做出具体可执行的规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孔凡群对第一财经表示,加强储气调峰能力建设非常紧迫,建议细化落实有关激励政策,促进商业储气库加快发展。
“目前储气库建设运营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少数国企承担,同时还存在储气库垫底气进项税难以抵扣等现实问题,增加了储气企业的经营负担。”孔凡群说,他建议进一步细化财税优惠、土地使用、储气价格等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商业储气设施建设运营,加快商业储气设施发展。
此外,要解决天然气季节性供需不足问题,除了储备之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永生给出的“药方”是,建设多元供应渠道,实现资源来源多样化,做到自产气、进口气,管道气、液化气(LNG),煤层气、页岩气等多气源互补供应,摆脱依赖某一地区单一气源供应的困境;统筹规划消费侧,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还有要尽力“减煤、增油、发展气”,终端消费宜气则气,宜油则油,宜电则电,不要一刀切,同时要发展其他清洁能源。
www.chinalng.cc